|
艺术概论考试大纲《艺术概论》考试大纲 考试用书(教材): 《艺术概论》王宏建主编,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0年1月第1版。 说明:在考试过程中,对目前学术界存在学术争论或有不同表述方式的问题,将一律以本考试指定教材的论述为准,同时也不超出其论述范围。题中如涉及时间要素,均只要求回答到年份。 一、考试性质与目的 《艺术概论》是我校硕士招生美术学理论专业学生必考的基础理论之一。 本考试指定教材主要概述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,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的基本规律,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,研究艺术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。共分六部六章,①艺术的本质特征;②艺术的门类划分;③艺术的发生与发展;④艺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;⑤艺术作品;⑥艺术的接受与艺术的功能。 考试目的:在于综合考察学生是否较全面、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、原则,检验学生是否把握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,是否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,是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和世界观。 二、考核目标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(一)考核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核艺术的社会本质、认识本质、审美本质,这三者相互联系、相互渗透的关系,以及艺术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、特征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。这些都是总体理解艺术的基础,和学习全课程其余内容的前提,是本考试的重点、难点部分之一。 (二)考核知识点 1、艺术的社会本质 2、艺术的认识本质 3、艺术的审美本质 (三)考核要求 1、艺术的社会本质 识记:(1)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;(2)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两个方面;(3)艺术与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。 领会:(1)艺术与政治、道德的关系;(2)艺术与宗教、哲学的关系。 2、艺术的认识本质 识记:(1)艺术的定义;(2)艺术以特有方式掌握世界的两个方面;(3)艺术以形象反映世界的三个方面;(4)艺术反映世界真实性的三个方面。 领会:(1)艺术与宗教、哲学的区别;(2)艺术形象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;(3)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的关系。 3、艺术的审美本质 识记:(1)艺术与美的关系的三个方面;(2)艺术美;(3)艺术审美本质的三个方面;(4)美与美感的本质;(5)艺术主要的审美特征。 领会:(1)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;(2)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;(3)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;(4)艺术的情感特征。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(一)考核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核艺术的分类和各种门类艺术的特征、各种门类艺术的性质和特点,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内容。 (二)考核知识点 1、艺术的分类 2、主要艺术门类 3、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(三)考核要求 1、艺术的分类 识记:(1)艺术门类划分的四种标准; 领会:(1)艺术门类的多样性。 2、主要艺术门类 识记:(1)各种主要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和类型 3、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识记: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。 领会: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。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(一)考核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核艺术发生和发展规律,以及艺术发展过程中他律性和自律性关系等方面的内容。这些都是理解各类艺术史和现象的基础,是本考试的重点、难点部分之一。 (二)考核知识点 1、艺术的发生 2、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3、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(三)考核要求 1、艺术的发生 识记:(1)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三种主要理论;(2)艺术发生的动力;(3)生产劳动实践与艺术发生的关系的四个方面;(4)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。 领会:(1)艺术发生的两个必要条件;(2)“准艺术”的衰落与艺术发生的原因。 2、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识记:(1) 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两种理论;(2)艺术发展他律性的五个方面;(3)艺术发展自律性的两个方面;(4)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的三个方面;(5)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三个原因;(6)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;(7)艺术发展与艺术革新;(8)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。 领会:(1)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;(3)两种关于政治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的错误观点;(3)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;(4)两种关于道德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的错误观点;(5)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;(6)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。 3、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识记:(1)艺术的民族性;(2)艺术民族性的根源;(3)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;(4)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两个条件;(5)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;(6)世界艺术的三个特征;(7)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。 领会:(1)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;(2)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;(3)从民族艺术到世界艺术的发展过程;(4)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辨正统一原理,对社会主义艺术发展的意义。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(一)考核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核艺术创作主体的社会性与主体性及其关系,艺术创作过程、创作方法中的规律,以及艺术创作主体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等方面的内容。这些都是关于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,是本考试的重点、难点部分之一。 (二)考核知识点 1、创作主体——艺术家 2、艺术创作活动 3、艺术创作方法 4、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(三)考核要求 1、创作主体——艺术家 识记:(1)艺术家主体性的两个方面;(2)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;(3)艺术心理定势。 领会:(1)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;(2)优化艺术心理定势的作用。 2、艺术创作活动 识记:(1)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;(2)典型化、艺术语言符号;(3)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;(4)意识与无意识;(5)灵感;(6)形象思维的特征、逻辑性和逻辑规律。 领会:(1)艺术创作过程;(2)艺术创作的心理与思维活动;(3)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;(4)艺术灵感的产生。 3、艺术创作方法 识记:(1)现实主义创作方法;(2)浪漫主义创作方法;(3)古典主义创作方法;(4)自然主义创作方法;(5)现代主义创作方法。 领会:(1)创作方法的多样性。 4、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识记:(1)艺术流派;(2)艺术思潮。 领会:(1)艺术流派、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。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(一)考核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核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、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,以及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等方面的内容。这些同样是关于艺术本体的根本性问题,是认识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类审美经验、审美意识、审美创造的基础,是本考试的重点部分之一。 (二)考核知识点 1、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2、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3、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(三)考核要求 1、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识记:(1)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;(2)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。 领会:(1)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。 2、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识记:(1)艺术作品的意蕴;(2)艺术作品的意境;(3)艺术作品的风格;(4)艺术作品的格调;(5)艺术作品的品味。 领会:(1)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。 3、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识记:(1)艺术美的条件;(2)艺术美的特征。 领会:(1)艺术美的根源。 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 (一)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考核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,艺术接受和传播的社会环境和内在过程,以及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等方面的内容。为本考试的重点部分之一。 (二)考核知识点 1、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2、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3、艺术的审美教育 (三)考核要求 1、艺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识记:(1)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;(2)美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四个层次;(3)构造“艺术世界”的三个方面和两个特点;(4)“艺术世界”的性质与功能;(5)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。 领会:(1)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;(2)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性过程;(3)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。 2、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 识记:(1)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;(2)艺术接受与艺术欣赏的过程。 领会:(1)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和共同美感。 3、艺术的审美教育 识记:(1)艺术的社会功能;(2)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。 领会:(1)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。 三、题型举例 本课程考试试卷包括五种题型:填空题;单项选择;名词解释;简答题与论述题。举例如下: 一、填空: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 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。 二、单项选择: 美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包括造型性和( )。 A.动作性 B.静止性 C.纪实性 D.叙事性 三、名词解释: 艺术 四、简答: 简述艺术发展的自律性。 五、论述: 论述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表现、原则、条件和类型。 |